
11年浮沉,日本最大养老企业“日医学馆”
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2012年,日本最大养老企业日医学馆带着强大的野心与欲望,浩浩荡荡进军中国养老市场。
然而,日医业务在中国发展并不顺利,自2019年,日医陆续开始注销国内经营实体。

日医广州于2019年12月18日完成注销

日医上海于2020年3月13日完成注销

日医香港于2022年10月14日解散
到2023年上半年,日医旗下实体和公司全面注销,彻底退出中国养老市场。

日医北京已经于2023年2月6日完成注销
浮沉11年,日医一路改曲易调,终是折戟而归。
日医为何折戟在中国养老市场?
日医学馆创立于1968年,是日本康养领域的杰出代表,主要围绕“介护+医疗+教育”三项事业为核心布局养老产业,并且开设不同的子公司来运营相应的业务,实现了从老年护理到生活照护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2012年,日医在高举高打进入中国市场后,对拓展国内养老市场充满抱负和野心,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多地布局,并划区为界全面展开对国内各类家政公司及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控股和收购。日医一路轰轰烈烈,却高估了中国养老服务的发展速度,忽视了中国养老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日医业务在中国的策略判断失误。
尽管前期大量投入,日医客户数量和净销售额有所增长,但经营亏损却不减反增。2016年第一季度,日医在中国市场的亏损1.16亿日币(约760万人民币),同时预计2017年该季度的亏损将上升到3.65亿日币(约2400万人民币)。
吃亏后的日医也开始逐渐读懂中国市场,2018年逐渐转型轻资产运营。在2018年第七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日医以“社区养老”为主题,介绍日医正在努力推进的符合中国养老理念的介护模式。与此同时,日医开始在各地开展有关认知症护理和运营的宣讲与培训,旨在希望从这一领域获得突破。

日医参加第七届博览会现场
遗憾的是,随着2019年日医创始人寺田明彦离世,日医学馆也在2020年11月4日,发布了关于退市的通知。同时,日医中国实体和公司也陆续注销,直至2023年上半年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回头来看,日医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因素:
中日政策环境差异大。日本介护保险支付相关服务费用的比例为80%-90%(50%来自介护险费,另50%来自税金),而中国的长护险还不完善,很难保障多方支付。
中日人力环境差异大。日本养老的照护从业人员和其他工种的薪酬差相对较小,用人环境更为友好,更容易吸引专科毕业生进入行业从而建立自己的人才梯队,而中国不具备,很难实现可复制性。
中日市场环境差异大。不管是日本还是欧美,服务付费的意识和意愿是国内市场完全无法比的,国内市场购买力不足、收费客单价低,导致养老企业生存一直在温饱线,很难实现规模化发展。
浮沉中国养老市场11年,日医因为误判中国市场、水土不服、文化理念不同等等,最后不得不惨淡离场,虽然惋惜却也是必然。
日医惨淡退场,日本养老经验还值得学习吗?
日医的失败是事实,但它也将日本的养老理念、养老人才培训等引入到了中国,并为中国养老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日本老龄化走在中国前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建立了完善的体系,是值得中国去学习的。
以养老服务体系来说,日本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均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而国内目前养老服务体系尚在建设中。
在供给端方面,经过日本政府批准的养老服务企业,均能获得低息长期贷款,而国内目前养老服务企业想要获得贷款难度较大,并未建立为支持发展养老服务而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服务政策。
在需求端方面,日本介护保险,支付相关服务费用的比例为80%-90%,而国内的长期护理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
另一方面,就是日本服务技术和人才培育,通过学习他们专业的护理技术,学习他们的人才培育模式,来提高中国养老行业整体的护理水平,为中国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养老护理服务。

中国大学生在日医学馆体验日式看护
当然,学习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作为本土养老企业,颐伦集团始终保持学习创新,采用“因地制宜”的模式引进优秀的护理技术和先进养老服务体系,将它们与国内养老市场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凭借多年行业实践经验,使其形成一套符合本土养老理念养老服务体系。
至今,颐伦集团已经成功构建出适合我国养老市场的“县域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并打造出“专业、共建、共享”养老服务人才体系。未来,颐伦集团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的照护理念,充分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近其需求和价值观的养老服务。
资料来源:新浪网
原文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7424011654_1ba816d86001015l5j.html
收录时间:2025年0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