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日养老服务业交流与合作
- 中日养老产业实践经验与合作共赢高端论坛
- 高端对话:中日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异同与发展趋势探讨
高端对话:中日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
异同与发展趋势探讨
2017年10月15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的“中日养老产业实践经验和合作共赢高端论坛”上,与会嘉宾就“中日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异同与发展趋势”展开了高端对话,本文整理自对话内容。
主持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程晓青
座谈嘉宾:
日医(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培训部经理 刘晓庆
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小龙
中民居家养老产业有限公司 品牌总监 郑海潮
北京安馨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长 鄂俊宇
程晓青

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探讨的是中日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异同和发展趋势。居家养老对于中国来说个崭新的概念,政府近些年才关注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发展策略还是增加床位,希望更多老人能够入住。但由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很多老人不太接受异地养老或在养老机构中安度晚年,更多人会选择在家庭、社区周边,也就是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养老。我觉得从政府这几年主推的政策中可以看出,居家养老越来越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比如北京市政府提出的“15分钟生活圈”,把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到生活服务圈中;2014年提出每个街道、乡镇要设置一个养老照料中心;2016年提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到社区,即两到三个社区应有一个养老服务驿站,未来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期末数量达到1000家,数量是很大的,按照北京“9064”的养老居住政策,96%的老人会在他们原来居住的环境中养老。
反过来,我们来看看现在老人们的居住状态和身边社区的问题。恰巧我们在去年进行了北京市的养老普查,总体来看很多社区现有设施非常不足,一是面积不足,二是设施陈旧,配套不足,特别是医护方面没有跟上,还有很多错位问题。比如政府曾经大力推广的日间照料,到了一些社区养老设施里面就变味了。有的社区因为没有空间,日间照料的床位只好放在居委会里,中午居委会午休,老人根本没法入住;有的社区甚至在地下室里搁上一张床,就为了完成日间照料床位的指标。
今天我们邀请到的都是做居家养老的专家,首先我们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根据您多年的实践经验,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从供给侧来看,你们这些年为居家养老都做了哪些工作?
首先有请日医(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培训部刘晓庆经理。
刘晓庆
居家养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建养老机构需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另一方面,中国人出于传统观念,不愿意去别的地方养老。因此居家养老是我国老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我们如何克服困难,把居家养老做起来呢?其实我们主要希望做的时在社区里面打造小规模、多功能的养老设施,类似于养老驿站,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项:
一是日间照料。老人可以白天过来进行文化娱乐和康复训练活动。
二是上门服务。对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包括上门助浴、送餐等内容。
三是短期入住。家人出去旅行、出差等情况下,可让老人住到社区中的小规模、多功能的设施里,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当中安全舒适地度过家人不在身边的这段时间,将老人托付给我们,老人的家人也更加放心。
四是福祉用具的销售。福利用具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提高自理度,但用不好则产生依赖度,降低身体机能。我们需要专业人才,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提供适合的福祉用具。
此外还可以提供咨询服务,比如介护方面如何护理认知症老人。还可以举办启蒙活动,让家人了解老人的病情,以及怎么应对。周边如果有幼儿园,可以把小朋友送到养老机构来共同开展活动,激发老人照顾小孩的欲望,对老人的大脑产生积极的刺激,预防认知症。
仅凭外资企业打造这样的设施困难重重,希望能跟国内的专家一起合作,使老年人享有安心、舒适的居家养老服务,谢谢。
程晓青
非常感谢。下面有请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王小龙总经理为我们做介绍。
王小龙
我表达几个观点。首先我们从来不认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哪个更重要,而是老人不同阶段的不同选择。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在物质满足的情况下,不断研究他们的精神需求。运营商与建筑师应该形成一个联合体,思考养老机构多维度的设计,比如对硬件的需求,对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寸草的打造过程中,我们希望把一体化的模式融合进去。关于如何提供更多精神关怀,现在有几个工作要做:
第一,物质上,设施要基本符合适老化要求,做得更专业。
第二,精神上,让老年人通过我们的组织行为得到更好的体验感。比如现在大量的广场舞,正是满足了老年人的身心诉求。
对于我们运营商来讲,为老人服务要研究硬件,我们要研究他们需要的温度、喜欢的色彩,最终目的是让老年人喜欢、感到温暖、并愿意接受服务。
程晓青
感谢王总的发言。下面有请北京安馨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鄂俊宇先生。
鄂俊宇
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日医能够举办这样的论坛。安馨养老经历了五年的养老产业投资与模式探索,在居家适老化改造领域的实践只有三年时间。如果是地产视角,一定是空间视角、美感视角、功能视角,是很多高大上的视角。令人非常感恩的是,在养老机构投资运营实践中我们放下了建筑专业视角:第一,经过机构运营这两年在一线跟老人接触后,我们把自己归零,一切变成从老人的视角考虑问题;第二,从照顾者的视角考虑问题。从刚刚照护行业前辈的故事中,能感受到真正的以人为本,而无论投资商还是运营者,目前对照护者的关注却是最少的。中国的老龄化刚刚开始,而日本有30多年的经验,许多理念与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013年,我们开始机构运营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在居家养老领域的专业服务完全是空白。在座很多人包括我的父母都是居家养老,但他们在家中能够得到的来自市场的专业服务几乎为零。居家养老的市场开拓实际上比机构更难,因为中国目前不论是老龄化的指标还是人群状态,都相当于日本大概1985年的阶段,我们75岁以上的这一代老人是过过苦日子的,他们抗拒服务,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不想花钱,不觉得自己需要这种服务。那么我们如何导入他们必需的服务?我们看到许多老人居住的环境不安全,每年在家中摔倒的老人竟然有两千万之多。而摔倒已成为中国65岁以上老人伤残、失能、致死的第一因素。于是我们在2014年提出居家适老化改造的服务模式,而且立意就是养老服务,而不是所谓的装修工程。我们从零开始到日本去学习,经过三年多的摸索,许多日本专家以及日本同事帮我们建构了一套我们认为在中国可以落地的模式。日本有很多理念和产品值得借鉴,但不能简单把日本的模式拿到中国,比如日本的居家养老是主动式养老,大家都很清楚我在什么年龄阶段要得到什么样的服务,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社区政府人员提供的清晰规划。但我们的老人是无助的。如何导入服务?现阶段我们不能完全靠政府,必须走出一条市场的路径。
第一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痛点。因为老人常常是被动式接受这种服务,中国许多家庭都有老人摔倒、跌倒的事例,我们不希望让老人摔倒。这件事情上,子女和老人能够达成共识,通过服务可以让老人与服务机构产生黏性的接触。实际上我们的改造就是服务的过程,也是对老人情感代偿的过程。
第二步,我们导入的是居家养老用品和辅具。居家养老服务依赖于大量的专业服务人员,在中国当下不太现实。所以我们需要把产品服务一体化,通过产品再辅以一定的专业服务。有许多先进的辅具,可以帮助解决居家养老中的很多问题,同时减轻照护者的压力。
第三步,从去年开始我们在规划租赁事业。在日本整个养老产业链里面,租赁事业占到很大比重,但租赁事业需要厂商专业资源的配合。我们用了一年多时间争取到日本四大品牌之一和我们合资,在中国成立健康租赁公司。这样我们把居家适老化改造、居家养老用品和辅具加上租赁,作为“三位一体”的产品服务导入到居家和社区。
这两年多来,我有一些很深的感触。几年前我妈妈得过一次轻微的中风, 2015年我给家里做了适老化改造,对妈妈自理生活状况的改善就有很大的帮助。
谢谢。
程晓青
非常感谢。下面有请中民居家养老产业有限公司郑海潮总监为我们做介绍。
郑海潮

中民养老成立时间只有一年,非常年轻,但此前做了三年的准备工作。中民养老之前是中民物业,有6亿平方米的物业面积,将近200个城市,也就有很大的数据入口,这为我们现在做养老提供了便利。养老行业到今天为止,也不是一个蓝海,很多公司在参与。中国的养老在动态的过程当中,现在60多岁的老人数量很大,他们很快会来到70多岁、80多岁,养老需求会得到释放,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需要通过平台引爆养老的红利。借助中民投的资源,我们希望打造一个金融产品,给老人提供更可靠的金融产品,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希望更多的公司加入养老事业。我们曾在上海健康中心做平台销售的尝试,让厂商直接销售优秀的老年产品,结果非常受欢迎。这反映出中国老人其实还是存在着对品质的需求的,只是我们还没有足够好的产品。我想通过日医、Unit等企业的介入,会把更好的产品带到中国来,这样对中国养老事业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谢谢。
程晓青
非常感谢四位嘉宾。我觉得四位嘉宾用自身的实践引领我们去思考了一个问题:居家养老涉及面非常广,因为老年人有各种身心需求,医疗健康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甚至金融理财需求等等。目前中国居家养老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家的专业领域不同,掌握的资源各异,通过彼此沟通,资源交叉整合,能够更好地回应老年人的多元需求。
上午听NEC代表介绍日本的老年评估体系的时候,感到很羡慕,相比之下我们有很大的欠缺,到底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大家都在摸索。其实,在中国也有很多部门在做这类调查,包括老龄委、民政局和社会组织等,但由于有些数据不够公开,不仅导致大家重复劳动,而且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在各自领域开拓的时候也缺乏明确的指向。日本老人的需求是由老人主动申报,加上服务人员配合申报,可以通过数据整理把需求梳理得非常清楚,使供给和需求得以对应,这样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目前在中国,能投身于养老事业的人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和其它行业比,养老不是最赚钱的,在这各行业做事的人一定是有情怀的。越来越多的朋友和企业有心参与到这个行业,但有些人担心会不会因为不懂这个专业而失败。接下来,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请各位专家来讲讲,你们目前为止遇见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有没有赚到钱?你们认为居家养老未来的商机究竟在哪儿?
刘晓庆
像程教授说的,养老产业的确不赚钱。我们的初衷是做居家养老,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一是国内目前没有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虽然有15个城市在试运行长期照护制度,但真正运行起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居家养老虽然存在需求,但都是老人自费,确实很多老人不愿意拿这个钱。说实话我们公司没有盈利,一直在奉献理念和日本的技术,提供给广大的父母们。我们从今年年初转换了一个方向,在济南的一个事业子公司的日间照料中心,做得很成功。老人可以做一些活动,还有很多认知症老人前来,这个项目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通过日间照料中心的成功,紧接着与居家养老服务挂钩。群众看到你提供的服务确实好,价位也不贵,就会想要接受你的服务,希望能到家来服务,这样慢慢建立起良好的循环。
在北京,我们准备在年底建立认知症专门的养老机构。我们目前的战略是从设施入手,通过设施提供服务,让大家感受到日本在介护技术方面的优质服务值得信赖,从而慢慢引介到社区、居家养老。
王小龙
据我们所知,从全世界来看,居家服务这个领域都不挣钱。某些国家可以开展得很好,有赖于购买体系和保障基础的建立。比如日本的介护保险,欧美的年金支付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日本的评估制有政府和制度化的要求,与国家给老人的补助直接相关。换句话说,没有政府制度化的保障,仅靠现在零散的补助很难保障居家养老的购买力。
居家养老不是没有希望的,中国老人需要的更多是基础的服务。我们新的调查显示,老年需求中第一是医疗保障,第二是生活支持,包括居家保姆等,再次是精神方面的需求,这方面他们花钱很少。但是今天不花钱,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不会花钱。这些方面都暗含商业机会,但是需要过程。
这个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活着,不要出现赤字,并学会建立品牌、积蓄力量。我们寸草希望老人更多的享受到我们的服务,哪怕是免费的。通过带动志愿服务,让政府拿出资源,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个过程本身给我们带来很多资源,比如更多的客户需求。现在我根本不谈社区的盈利能力,谈的更多的是社区的吸附能力。要充分融合资源,把全社会的资源让社区老人共享,甚至老人自己的资源也能够共享给社会。我们开玩笑说,能不能把老太太、老头儿共享出来,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有价值:年轻的老人可以服务失能、失智的老人,愿意跳广场舞的可以到我们的社区里、到机构里给老人表演节目,会做饭的老人是不是可以定期搞一个百家宴,让大家能露一手?有才能的老人是不是可以进行一些宣导?总而言之,未来的社会一定是老年化的社会,老年的资源可以利用起来,他们虽然退休了,仍然能发挥价值。通过这种模式,让更多人发挥价值,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谢谢大家。
鄂俊宇

我们都是跨行进入到这个产业的,禀赋不一样,决定你的未来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首先要踏踏实实把养老的事干好。
第二,把过去积累的优质资源进行跨界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当你的服务能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客户的真实需要,并且商业模式能够闭合时,那资本会给你很大的支持。所以过去两年我们安馨养老没有太多宣传,更多精力在于模式探索和落地上。今年6月,我们做了天使轮融资,就得到了来自地产、金融、传媒等各界朋友的全力支持,超额完成投后1.5亿的融资。在资本时代,做到被资本认可非常重要,说明好的商业模式和前景预期是可持续的。
这是跨界的时代,我们现在有共享、社群,有种种渠道。“十一”期间在中国最著名的文旅项目秦皇岛阿那亚,我们落户了一个居家适老化改造的体验馆,并以邻居的身份向社群进行了推广。不到一周时间有一万多的点击、几十户改造定单。这个社群里有朴树、崔健等很多名人邻居,中产阶级的精英会把这件事情传递给更多的消费者。
同时,我记得日本很多八十几岁的养老前辈对我讲,既然选择了养老事业,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耐心。当下,居家适老化改造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需要推广,我们也有义务去推广。今年我们跟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演员工作委员会和中影联合推出十部爱老敬老孝老的系列微电影,完全是公益的,演员都是我们最熟悉的老艺术家们。我们主创了其中两部电影,一部就叫《摔不起》,另外一部叫《挂篮子》,关注了认知症问题,我们希望进行社会启蒙,让社会更加关注老人。
谢谢!
郑海潮
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中国养老的现状特点。中国老年人相对年轻化,并且经历过一些动荡的年代,健康状况可能会受影响。我们做了一个老年配餐的尝试,中央厨房集中配送三高、六高营养餐,这就是利用社会化资源的养老。我们谈居家养老,并不局限于在家里养老,而是通过社会资源一起帮助老人养老。
另外我们也做了很多健康管理方面的尝试,让老人通过护理能够回归合理的状态。养老是一个立体的事情,需要多维度运作。我们有一个“店、站、中心”的概念,店就是社区里的店,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站就是提供少数床位护理服务的站,并在城市中设置提供康复服务的中心。在养老微利或者不盈利的现状下,需要把成本降下来,利用资源优势形成集约成本,给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给加盟的养老机构提供免费平台,平台技术或许不能解决护理人员需求量的问题,但是通过好的信息平台减轻管理成本,可以把更多养老机构以更低的成本联合起来,一起提供优质养老服务。
程晓青
谢谢各位专家给我们传达了对居家养老行业非常乐观的态度,我们相信前景是光明的,当然困难也是有的,所以未来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干成任何大事可能都要历经这样的磨砺吧。从日本同行和中国专家身上,我们确实感受到一种工匠精神,做事要扎实,先把整个环境提升起来,再说赢不赢利,相信这给很多想入这一行的个人或者企业都交了一个底。
再次谢谢大家!
资料来源:搜狐网
原文链接:https://www.sohu.com/a/204401012_653061
收录时间:2025年08月03日
上一篇:中日养老产业实践经验与合作共赢高端论坛于清华大学召开
下一篇:没有了